近两年房地产行业风险的大幅暴露,已令一众金融机构感到“切肤之痛”,信托行业几乎全员沦陷在地产漩涡中,银行业也未能免灾。
近日,贵州银行的年报数据充分暴露了区域房地产业务风险,该银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高达40.39%,相当于每放出去的10元贷款中就有4元可能收不回来。
不仅是贵州银行,多家业务高度集中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面临着地产不良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以及所在地方主要处置风险的方向。
涉房资产质量大幅恶化
贵州地区有三家主要的本土区域银行,包括2016年A股上市的贵阳银行、2019年12月底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贵州银行以及贵阳农村商业银行。
近日,贵州银行披露了去年全年业绩,业绩报告显示:去年,该行营业收入为113.45亿元,同比下滑5.38%;净利润为36.53亿元,同比下滑4.60%。
在营收、净利润双降的背后,是不良率的明显提升和拨备的大幅消耗。
截至2023年底,贵州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8%,较2022年末上涨0.2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87.71%,较2022年末大幅下降了63.5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55.68亿元,较年初增长12.46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96.96亿元,较年初增长17.92亿元。
在55.68亿元的不良贷款中,有30.46亿元来自房地产业,占比超过了一半。截至去年末,贵州银行房地产业贷款总额为75.41亿元,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达到了惊人的40.39%。这也是目前对公房地产不良率最高的上市银行。
对于该数据,贵州银行在年报中解释,是房地产贷款总额及占比下降且规模较小,加之报告期内本行将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纳入不良管理而导致的。
结合历年财报来看,在2021年及之前,贵州银行的房地产不良处于可控范围。比如,2020年至2021年,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仅为0.10%、0.83%,而2022年突然飙升至20.21%。
在2022年年报中,贵州银行称,主要是受个别房地产客户大额授信纳入不良影响,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年初大幅增长19.38个百分点。当年,其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02.0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3.48%,不良贷款金额为20.62亿元。
去年,贵州银行已大幅缩减了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下降至75.41亿元,较2022年减少26.61亿元,占比2.27%,较2022年下降1.21个百分点。但不良却未“刹住车”,依旧一路狂奔,不良贷款金额净增加近10亿元。
据天眼查,2023年以来,贵州银行新增的“涉房”类诉讼就达17条之多,案由包括“公司债券交易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等,阳光城、恒大、中天城投等多家地产商站上了被告席。
其中,中天城投是贵州当地房企集团,早年曾公告入股贵州银行,目前正处于破产重整中。
区域地产风险如何化解
除了贵州银行,位于贵州地区的其他本土银行,由于业务高度集中在区域内,也同步出现地产敞口不良贷款上升的趋势。
贵阳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62%,较年初上升0.17个百分点,贵阳银行称,主要原因系个别区域性房地产业客户风险暴露,不良贷款率阶段性上升。
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贵阳银行管理层表示,三季度不良率较高,主要是一户房地产企业贷款出现风险,我行提前纳入不良管理,导致我行不良率上升。四季度我行将综合利用各种处置手段、加大处置力度,预计年底资产质量将保持平稳。
贵阳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规模要远大于贵州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年中,贵阳银行的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309.35亿元,在贷款总额中占比9.90%,较2022年增22%。
贵阳农商行是贵州省第一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中诚信评级报告显示:2022年末,贵阳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0.56亿元,较年初增加6.07亿元;不良率为2.44%,较年初上升0.44个百分点。该行存量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总不良中分别占比48.94%、13.15%和9.79%;其中,截至2022年末,该行房地产业、建筑业和个人按揭贷款在总贷款中合计占比29.55%,房地产相关行业风险敞口较大。
贵州之外,还有多家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对公地产不良率也处于高位。
比如,重庆的渝农商行去年的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高达9.27%,较2022年的7.28%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重庆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6.48%,较2022年的5.88%上升了0.6个百分点;在河南,郑州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6.48%,较2022年上升了2.42个百分点。
一方面,上述银行在持续收缩房地产贷款余额,另一方面,却无法阻止新的不良产生,由此导致不良率居高不下。
银行暴露出来的地产不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集中爆发的地产存量风险。为了化解风险,在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较大篇幅提及了2024年地产领域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包括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房地产领域供给侧改革,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探索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一城一策”制定方案,因城施策、精准施策,引导鼓励房开企业开发“第四代”住宅和康养、避暑地产,满足群众多样化住房需求。开展未建成交付安置房三年清零行动,探索二手房、库存商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转化政策,打通房地产市场“一、二手房”联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