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行业:上层政策持续扶持,中层产业格局优化,下层下游行业需求广泛:1)我国2016 年以来推出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力度。2)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速度高于全球,其中智能传感器占比稳健。由于我国近年来工业信息化高速发展,传感器市场规模2019-2023 年预计从2189 增至4045 亿元,CAGR 为17%,高于全球CAGR 8%水平,其中智能传感器占比维稳在35%以上(高于全球2021 年占比24%),我国传感器发展区域较为集中,华东、中南、华北三个区域发展领先,2021 年市占率分别为46%/20%/13%。3)下游行业适用范围广泛,包含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地质灾害等。
能源板块新能源趋势显著: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风电并网容量2010-2023 年由2958 增至44134万千瓦,CAGR 为23.1%;水利板块增长稳健:水利建设落实投资2011-2023 年由3452 增长至11996 亿元,CAGR 为10.9%;交通板块公路、铁路建设呈增长态势,2023 年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9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铁路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 亿元,同比增长7.5%;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发展迅猛:2017-2021 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由3.5增长至21.1 万亿元,CAGR 为56.7%,预测2021-2023 年CAGR 为16.4%。
核心竞争力:产品专注自主研发、技术壁垒高筑、服务领域布局广阔、客户资源禀赋优异:
1)产品端:公司智能监测终端产品主要包含四类:监测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安全监测管理软件及G 云平台,与可比公司金码测控同类振弦式传感器及数据采集仪对比来看,公司传感器适配度更高,采集仪兼容性更强,同时公司核心G 云平台可以达到有效监管,降本增效目的,优势显著。2)技术端:公司在拥有的五大核心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强了振弦式传感器的稳定性、适应性、可靠性,提高了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灵敏性、传输距离、抗干扰性,通过对物联网集成技术及云平台应用提高了采集设备准确性、兼容性、应用性。公司通过20 多年积累在安全监测传感器行业获得了国家使用新型、外观设计及发明专利40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参与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13 项。3)服务领域:对于细分监测传感器领域,不断拓展具体使用场景及地域范围,由点及面覆盖形成协同效应是企业发展基石,分行业来看,公司市占率在水利、能源较高,在交通、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空间较大,布局以西南华北区域占比较高,伴随市场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4)客户端: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研究院、科研院所、 施工局、高校等,合作稳定,订单较大,公司2019-2021 年客户数量分别为923/866/956 家,水利、能源、交通占比较高。公司产品多为工业用品而非民用,相比而言客户更为注重公司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对品牌依赖性较低,迄今为止,公司已经提供了上千个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和安装服务,经验丰富,包含三峡水电站、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中俄中缅油气管道、南北水调、京沪高铁、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布达拉宫等,获得下游客户认可,客户群体逐渐扩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1/1.10/1.30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13/11/9 倍,基于公司在安全监测细分领域行业地位处于领先位置且下游领域发展前景良好,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空间受限风险;下游基建投资增速放缓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应收账款回款较慢风险。